?沖壓折彎加工是金屬板材成型的核心工藝,需通過精準控制設備、模具、參數及操作,實現 “尺寸精度高、成型質量優、生產效率穩定” 的目標。其技術水平要求圍繞設備操作、工藝設計、質量控制、安全規范四大維度展開,具體可拆解為以下關鍵要點:
?

一、設備操作與調試能力:精準控制折彎過程的核心
沖壓折彎依賴折彎機(如數控折彎機、液壓折彎機)完成,操作人員需具備設備駕馭能力,確保參數匹配、動作精準:
設備參數設定能力
需根據板材材質(如 Q235 鋼、不銹鋼)、厚度(0.5-20mm)、折彎角度(90°、135° 等),精準設定核心參數:
折彎力:根據公式(折彎力 = 65× 板材厚度 2× 板材長度 / 折彎下模開口寬度)計算,避免力過小導致折彎不到位,或力過大壓傷模具 / 板材(如不銹鋼硬度高,需增大折彎力;鋁板材軟,需減小力防止變形);
折彎速度:薄板(≤3mm)選高速(8-12mm/s)提升效率,厚板(≥8mm)選低速(2-5mm/s)確保成型穩定,避免速度過快導致板材回彈過大;
下模開口寬度:通常為板材厚度的 6-10 倍(如 3mm 厚鋼板選 20mm 開口下模),開口過小易壓裂板材,過大則折彎角度偏差大。
模具安裝與校準能力
折彎模(上模為 V 型 / 直刃,下模為 V 型槽)需精準安裝:上模與下模的中心線需對齊(偏差≤0.1mm),避免折彎時板材偏移;
定期校準模具精度:檢查模具刃口磨損情況(如刃口圓角>0.5mm 需打磨修復),防止因模具磨損導致折彎邊出現毛刺、壓痕;
適配特殊模具:針對復雜成型(如壓死邊、圓弧折彎),需正確安裝專用模具(如圓弧上模、雙 V 下模),并調整模具間隙(與板材厚度匹配,間隙過小易刮傷板材,過大易起皺)。
數控系統操作能力(針對數控折彎機)
熟練使用數控系統(如 DA52、E21 系統)輸入折彎程序:包括板材坐標、折彎順序(如多道折彎需按 “先內后外、先小后大” 原則設定,避免干涉)、補償參數(如回彈補償);
具備程序調試能力:首次折彎前需試折廢料(同材質同厚度),檢查角度、尺寸是否達標,若角度偏大(如目標 90° 實際 92°),需在系統中增加 “負補償”(如補償 - 0.5°),反之則增加正補償。
二、工藝設計與優化能力:提前規避成型缺陷
折彎工藝設計直接決定產品質量,需結合板材特性、產品結構,制定科學方案,避免開裂、回彈、尺寸超差等問題:
折彎工藝性分析能力
識別產品設計中的 “折彎禁忌”:如板材zui小折彎半徑(低碳鋼zui小內半徑≥0.5× 板材厚度,不銹鋼≥1× 厚度,否則易開裂)、折彎邊距(折彎邊到孔 / 邊緣的距離≥2× 厚度 + 1mm,避免邊部撕裂);
針對復雜結構(如多角折彎、封閉成型),規劃合理折彎順序:例如 “U 型件” 需先折兩側邊,再折底邊,避免先折底邊導致兩側邊無法成型;“盒型件” 需按 “先短邊后長邊” 順序,減少板材變形干涉。
回彈補償設計能力
金屬板材折彎后會因彈性恢復產生 “回彈”(如目標 90°,實際回彈后為 93°),需提前計算補償量:
按材質調整:低碳鋼回彈率約 1°-3°,不銹鋼約 3°-5°,鋁合金約 5°-8°,補償時需在模具角度中減去回彈量(如不銹鋼折彎 90°,模具角度設為 87°);
按厚度調整:厚板(≥10mm)回彈小,薄板(≤2mm)回彈大,需適當增大補償量;
特殊補償手段:對回彈量大的材料(如鋁合金),可采用 “過壓折彎”(折彎后短暫保持壓力,讓板材充分塑性變形)或 “加熱折彎”(低溫加熱至 150-200℃,降低回彈率)。
板材預處理適配能力
針對不同表面處理的板材,調整工藝:如鍍鋅板需避免折彎時鋅層脫落,需選用光滑模具(刃口拋光),并減小折彎速度;彩涂板需在模具與板材間墊保護膜,防止涂層刮花;
處理板材應力:若板材前期經過沖壓、剪切,可能存在內應力(易導致折彎時變形不均),需提前進行 “去應力退火”(低碳鋼加熱至 600-650℃保溫),或在折彎時增加 “預壓工序”(先輕壓板材,釋放部分應力)。
三、質量控制與缺陷解決能力:保障產品一致性
沖壓折彎的質量要求嚴苛(尺寸公差通常為 ±0.1-0.5mm),需具備實時檢測、缺陷分析與解決能力:
關鍵尺寸檢測能力
掌握常用檢測工具的使用:
角度尺:檢測折彎角度(精度 ±0.5°),需在折彎后 10 分鐘內檢測(避免板材溫度變化影響精度);
游標卡尺 / 千分尺:檢測折彎邊長(如兩平行邊的距離公差 ±0.1mm)、折彎半徑(精度 ±0.05mm);
大理石平臺 + 高度規:檢測復雜成型件的平面度(如折彎后板材平面度≤0.2mm/m),避免因設備精度不足導致的翹曲;
制定抽樣標準:批量生產時按 “首件檢測→每 20 件抽檢 1 件” 執行,首件不合格需重新調整參數,抽檢不合格需停機排查原因。
常見缺陷解決能力
針對折彎過程中的典型問題,需快速定位原因并解決:
缺陷類型 常見原因 解決措施
折彎邊有毛刺 模具刃口磨損、板材剪切邊不平整 打磨模具刃口、提前修整板材剪切邊
折彎角度偏差大 回彈補償不足、折彎力不足、模具偏移 增大回彈補償量、調高折彎力、校準模具中心線
板材表面壓痕 模具表面有雜質、折彎力過大 清潔模具表面、降低折彎力、墊保護膜
折彎邊起皺 下模開口過小、板材厚度不均 更換大開口下模、篩選厚度均勻的板材
封閉件無法合縫 折彎順序錯誤、尺寸計算偏差 調整折彎順序、重新計算并修正邊長
批量生產穩定性控制能力
監控設備狀態:定期檢查折彎機滑塊平行度(偏差≤0.05mm/m)、液壓系統壓力穩定性(波動≤±0.5MPa),避免設備漂移導致批量缺陷;
控制板材一致性:同一批次產品需使用同一廠家、同一批次的板材,避免因材質成分差異(如碳含量波動)導致折彎質量不均;
記錄工藝參數:建立 “工藝參數記錄表”,記錄每批次的材質、厚度、折彎力、補償量等,便于后續追溯與優化。
四、安全規范與操作意識:避免設備與人身傷害
沖壓折彎設備(尤其是液壓折彎機)噸位大(可達 1000 噸以上),操作風險高,需嚴格遵守安全規范:
設備安全操作規范
開機前檢查:確認設備急停按鈕、安全光柵(防護距離≤500mm)、液壓系統無泄漏,模具安裝牢固(螺栓扭矩達標);
操作時防護:嚴禁用手直接伸入模具區域(即使安全光柵正常,也需用推料桿輔助送料);批量生產時需使用 “自動送料裝置”(如伺服送料機),減少人工干預;
停機后處理:關閉電源、泄壓(液壓系統壓力降至 0MPa),清潔模具與工作臺,避免殘留板材或廢料導致下次開機故障。
應急處理能力
遇到設備異常(如滑塊卡頓、異響),需立即按下急停按鈕,禁止強行啟動;
若板材卡在模具中,需泄壓后用專用工具(如銅棒)取出,禁止用手拉扯或用鐵錘敲擊模具(易損壞模具精度);
發生輕微劃傷、壓傷時,需立即停止操作,進行傷口處理并上報,避免傷口感染或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