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設備外殼加工是一個涉及設計、材料選擇、加工工藝、表面處理及質量檢測的系統工程,旨在為設備提供保護、支撐及功能集成。以下是設備外殼加工的關鍵環節與要點:
?

一、設計階段:精準規劃與建模
需求分析
根據設備功能、使用環境(如工業車間、戶外、醫療場所)及安裝條件,確定外殼的防護等級(如IP65防塵防水)、散熱需求及結構強度。
例如,噴碼機外殼需具備防震防塵性能,以應對車間振動和灰塵環境。
三維建模與工程圖
使用CAD、SolidWorks等專業軟件繪制精確的3D模型與2D工程圖紙,標注尺寸公差、折彎角度、孔位信息等細節。
考慮材料特性(如金屬彈性模量、塑料收縮率)對加工的影響,優化結構設計。
二、材料選擇:平衡性能與成本
金屬材料
鋁合金:輕量化(密度2.7g/cm3)、散熱性好,適用于醫療設備(如監護儀)。
不銹鋼(304/316L):耐腐蝕性強,適用于實驗室設備(如離心機)。
冷軋鋼板:硬度高、成本低,常用于工業設備外殼。
工程塑料
ABS:成本低(15-25元/kg),但耐溫性差(≤80℃),需表面噴涂。
PC:耐溫性好(120℃),但易刮花,可通過添加玻璃纖維(PC+GF)提升強度。
復合材料
碳纖維增強塑料(CFRP):強度高(是鋼的5倍)、重量輕,適用于便攜式設備(如POCT)。
玻璃纖維增強塑料(GFRP):成本低于碳纖維,適用于工業檢測儀外殼。
三、加工工藝:精密制造與組裝
切割與下料
使用激光切割機、剪板機等設備將板材切割成設計尺寸,確保切口光滑、熱影響區小。
折彎成型
通過數控折彎機對板材進行折彎,設置正確的模具、角度和壓力參數,避免裂紋和變形。
沖壓與拉伸
使用沖壓設備在板材上沖壓出孔、槽等特征,滿足裝配和散熱需求。
對深度要求高的外殼進行拉伸加工,控制拉伸深度和速度,防止材料破裂。
焊接與連接
采用氣體保護焊、激光焊等方法組裝部件,確保焊縫牢固、無氣孔。
對變形件進行校形處理,保證結構精度。
四、表面處理:提升防護與美觀
噴涂與電鍍
噴涂粉末或油漆,形成堅固涂層,增強耐腐蝕性和耐磨性。
電鍍和熱鍍鋅通過鍍層提高外殼的防護性能。
陽極氧化
適用于鋁合金外殼,成本低(≤10元/件),可替代噴漆(成本≥20元/件)。
特殊處理
對塑料外殼進行微納米表面處理,增加灰塵附著難度,提升防塵效果。
五、質量檢測:確保性能達標
外觀檢查
檢查涂層均勻性、表面劃傷和磕碰,確保無缺陷。
尺寸精度測量
使用三坐標測量儀等設備,驗證外殼尺寸是否符合設計公差。
功能測試
防震測試:通過振動臺模擬實際工作環境,檢測外殼的減震效果。
防塵測試:使用沙塵試驗箱評估密封結構的有效性。
結構強度測試:驗證外殼能否承受規定外力。
六、典型應用案例
噴碼機外殼
采用鋁合金或冷軋鋼板,內部設置減震橡膠墊和密封膠條,通過高精度數控加工確保防震防塵性能。
醫療器械外殼
使用304不銹鋼或PC+GF復合材料,滿足醫療環境的耐腐蝕和易清潔需求。
工業控制柜外殼
采用冷軋鋼板噴涂處理,具備IP65防護等級,適應戶外惡劣環境。